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 辽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2021〕13号

发布时间:2022-07-28 来源:区发改局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沈阳市辽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加快建设沈阳城市副中心、推进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健时期。全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组织实施好《规划纲要》,实现我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沈阳市辽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

第一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9

第一节 指导思想9

第二节 基本原则10

第三节 发展定位11

第四节 奋斗目标11

第二篇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全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第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6

第一节 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体系17

第二节 着力提升软环境17

第三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19

章 全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

第一节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20

第二节 推进近海经济区改革21

第三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22

第四节 有效推进街道经济体制改革22

第五节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3

第三篇 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章 保持战略定力,优化现代产业体系24

第一节 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24

第二节 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25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26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环保绿色产业27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28

第六节 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28

第七节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产业29

第八节 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健康产业29

第九节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30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31

第一节 促进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效31

第二节 着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32

第三节 重点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33

第四节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3

第五节 推进人才建设与管理34

章 提升产业能级,塑造沈西工业发展带35

第一节 构建新型工业拓展区35

第二节 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赋能传统优势产业36

第三节 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36

第八章 聚集资源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圈服务业基地38

第一节 增强服务经济新动能38

第二节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9

第三节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39

第四篇 科学统筹精准施策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九章 构建“一核两带三区”总体空间发展布局42

第一节 构建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43

第二节 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44

第三节 构建天蓝水秀的生态空间45

第十章 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建设46

第一节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7

第二节 完善城乡公用基础设施48

第三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9

第四节 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50

第五节 提升城市科学管理水平50

第五篇 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 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第十一章 实施数字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2

第一节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53

第二节 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54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数字农业农村55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56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7

第十二章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绿色发展优势58

节 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58

第二节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59

第三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60

第六篇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第十三章 促进区域协同合作61

第一节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61

第二节 积极拓展协同合作62

第十四章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62

第一节 加快推进近海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63

第二节 扩大近海口岸新城开放力度63

第七篇 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共享振兴成果

第十五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65

第一节 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65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6

第三节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67

第四节 推进民政福利事业发展69

第十六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70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0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71

第三节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71

第四节 建设独具特色文化城区72

第十七章 着力建设平安辽中72

第一节 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72

第二节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73

第三节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73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74

第五节 全力推进法治辽中建设74

第八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强大力量

第十八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75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75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76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76

第十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77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77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78


沈阳市辽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主要阐明全发展战略,明确未来五年辽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辽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辽中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辽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诠释对党的忠诚,奋力推进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辽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主动做实经济数据,始终保持发展定力,攻坚克难、稳扎稳打、笃定前行,扎实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新提升,推动辽中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取得重要成果。

第一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3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4亿元,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亿元,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5.7亿元;进出口总额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12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56元,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2元,增长9.2%。为“十四五”期间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推进组建国有资产投资平台、运营公司工作。推进开发区改革,建立取向市场化、管理扁平化、功能主业化、考核精准化的新型运营体制。推进行政机关、街道办事处及各镇行政机构改革,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完成全区226个核算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全面推进,茨榆坨、杨士岗进入首批市级中心镇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与北京顺义、沈北、铁西等地区开展飞地经济战略合作。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联盟以及军民融合产业近海中心园区。

三、营商环境稳步改善

优化政务服务,开通招商项目绿色审批通道,提供贴身管家式服务。三级智慧政务网络服务平台投入运营。深入推进“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若干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和“政银通”等金融服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了财政资金支付、项目协议审核、事业人员调转等系列管理办法,规范政府工作流程。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金杯、忠旺、中屹等汽车产业项目落户辽中,引入了中化化成、中科石化等优质项目,全力推动重点企业提质增效,和世泰与中车成功重组,世润重工与沈飞开展合作,艾克电缆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等产品完成省级“专精特新”产品认证,伊斯特机器人等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辽宁增材制造研究院完成竣工验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引进旺客隆超市、国美电器等国内知名商贸品牌,大连稳稳支付等20余家电商企业签约入驻,茨榆坨综合市场改造全面启动,沈阳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沈阳方得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旅游企业发展到59家,其中A级景区5家,推进“引客入辽中”工程,成功举办“油菜花节”等特色活动。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依托五大地标发展规模农业,加快提升品牌竞争力,万谷园米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获批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富美莱花卉绿植市场份额占沈阳市1/3,农村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行,益农电商平台实现农村全覆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五、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任务,出台《辽中区加强畜禽养殖业规范管理实施意见》。完成禁养区245户养殖户关闭搬迁,辽寨牧村养殖示范基地投入运营。实施勾家屯等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处置和生态封育围栏工程。投资3100余万元,完成妈妈街等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容改造和养前村等10个美丽示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老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提标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完成绿化造林面积5700余亩,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制,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蒲河沿国考水体断面实现达标。投资4.3亿元,完成“四好农村路”及村内道路建设706.8公里;完成11座农村公厕改造,实施5952户农村户厕改造。

六、民生水平实现新提升

实施民生实事105项,蒲安南街续建、城区道路修补、平房区路面硬覆盖及绿化美化亮化、城市公交、标准化市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5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9%和27.5%,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2万人。城区品质不断提升,“海之帆”入选沈阳“夜八景”,成为城市形象新亮点。开通750、751、753三条纯电动公交线路,营运里程39.5公里,方便交通出行。全面完善和巩固创卫成果,积极引进垃圾分类运行模式,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有序推进。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落实脱贫攻坚长效保障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纳入低保、五保范围的288户605人实施兜底保障,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6000余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和低保、特困等群体调标工作,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果。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区职教中心被推荐为沈阳市第二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搭建紧密型医联体,进而实现“大病不出区”,改扩建区医院发热门诊及改造隔离病房,完成新冠疫情救治任务。举办中国沈阳国家湿地旅游文化节、唱响辽中全民歌唱大赛等文体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平安辽中”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推动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先后采购抗疫物资一千余万元,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100%,全区经济呈现企稳向好、恢复增长态势。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末期

完成情况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0.53

2.5

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83.4

0.8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9.1

6.2

4

地方税收收入

亿元

5.7

-4.4

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4.6

11.3

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9

1.2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0.1

-6.8

8

进出口总额

亿元

3.7

-24.1

9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612

4271.4

10

实际到位内资

亿元

28.9

234.5

11

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19.8

14.6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西方阵营将从贸易、投资、科技、人才、金融、军事、意识形态等多领域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冠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造成系列的供应链中断和消费停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变革、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并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和分工模式,全球进入智能互联时代。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风险挑战不容忽视。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领域仍存在重大风险挑战。我国整体进入人口结构变化的加速期,人口红利减弱,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深。中美在贸易等方面的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精准研判。

市里看:“十四五”时期是沈阳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有突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东北调研5次,2次召开专题座谈会,提出了“六项重点工作”,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新的契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历史机遇。结合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构建以沈阳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及辽宁自贸试验区、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契机,为沈阳发展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沈阳经济已经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持续提升,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的新征程。

我区看:“十四五”时期,辽中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风险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从发展机遇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发展方式的变迁机遇;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定位调整与重组的历史机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京津冀产业转移,京沈、辽宁-江苏区域间合作更加紧密的机遇;国家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沈阳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纳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融入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良好机遇有待把握。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辽中区仍存在不少短板、瓶颈,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软硬环境改善,承接能力、实力提高;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实力提升,高端技术引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相对优势和吸引力;行业级高科技企业、支撑全区发展的强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引进;高质量人才资源储备、引进、培育和服务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社会发展、民生工程、生态环境领域还面临艰巨任务。必须认识自己、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规划未来,创新发展,实现愿景。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是辽中区完成由县转区后开启全面建成现代化城区的起步期、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突破期。全区必须坚定信心决心,真抓实干,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辽中区必须勇于争先,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用好战略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发展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辽中”的发展目标,开启全面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辽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彻指导思想,辽中区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辽中区独特生态优势,坚持“融入母城、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四个融合的发展构想,实施“创新驱动、产业统筹、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全面开放、民生补齐”等发展战略,从而构建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全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坚持与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辽中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辽中区以打造沈阳城市副中心为方向,建设近海口岸新城、生态宜居新城,构建新型工业拓展区、商贸物流集散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全域格局,共同描绘发展新蓝图。

第四节 奋斗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和需求侧改革、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承接区,成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辽中区“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年均增速高于沈阳市平均水平,力争两位数增长,到2025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总量倍增。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18:35:47;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生态文明水平继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社会民生加快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创新驱动整体提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更大突破,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培育,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内生动力得到新提高。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改革更加深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合作更加广泛,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区的集聚力、承载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一核三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中心镇、专业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本成熟、定型。

——生态文明提升新水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国家级生态强区。

——人民生活踏上新台阶。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能力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居民整体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平安辽中、法治辽中建设全面深化,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突破。


序号


指标

2020

2025年

指标属性

1

创新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5

400

预期性

2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58

3

预期性

3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7.4

30

预期性

4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

33

100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23

30

预期性

6

协调发展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0.2

58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4.4

50

预期性

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12.7

13

约束性

9

开放发展

国际货物吞吐量(吨)

2566

6385

预期性

10

实际到位外资(万美元)

612

2100

预期性

11

进出口总额(亿元)

3.7

9.2

预期性

12

营商环境满意度保持在(%)以上

90

95

预期性

13

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5.8

80

约束性

1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10

约束性

15

森林覆盖率(%)

5.13

10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7

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水土保持率(%)

89.04

89.95

预期性

19

共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7056

与经济增长同步

预期性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522

预期性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4

4

预期性

2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6

3.85

预期性

23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35

38

预期性

24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

6.5

8

预期性

25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29

81.29

预期性

26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

13

23

预期性

二、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辽中区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推动辽中区城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辽中、平安辽中;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辽中,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力争2035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两番、城市综合承载和人口吸纳能力满足建设100万人口规模中等城区的需求,建设成为沈阳城市副中心,成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节点和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现代化城区。


第二篇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全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因此坚定改革信心,在谋划辽中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解决突出矛盾,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民营经济)、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

第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按照“软硬环境都重要,硬环境要继续改善,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不断有新突破,让企业和群众更多受益”的精神,辽中区既要加强硬环境指数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更要下大力气在软环境指数的“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寻求突破,提升对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吸引人才的综合支持程度。

第一节 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体系

营造清明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打造“亲、清”政商关系,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尊重保护自然生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和城乡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建设良好社会生态。提高社会文明进步水平,提升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打造一个富有时代感、有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辽中投资兴业、工作生活、旅游观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辽中、向往辽中、扎根辽中。

构建综合创新生态。重点推进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创新供给,全面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态系统,倾心倾力引育新动能。

第二节 着力提升软环境

健全营商环境的法治体系。深化法治辽中建设,尽快建立符合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方向和改革创新要求的法规体系。扎实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固化已有改革成果,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快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跟进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保障各项改革依法有序推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确保程序合法、实体合法。

打造营商环境数据平台。梳理和完善政务服务数据需求与共享清单,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展数据对接,建立一个集数据归集、综合评价、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监督考核、跟踪反馈等功能为一体的营商环境综合数据平台,强化实时数据归集共享、监控分析、比对差距、对标改革。

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多措并举全面降低企业用工、用地、用能、物流和融资等综合性成本,完善收费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和治理违规涉企收费成效评估机制,积极涵养经济生态,全力打造企业发展高地、成本洼地。

优化企业政策供给。完善商会、行业协会、企业等政府服务对象参与涉企政策文件制定的具体操作办法。加强政府网站等平台信息发布功能,公开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的规划、产业、税费、融资、奖励、补贴、创业、创新、人才、市场等政策,建立多元政策解读咨询解答辅导机制。

    深化企业家“培育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推行政策兑现集成服务模式。设立政策兑现窗口,推行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模式,全面梳理需要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行政奖励、自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编制政策兑现事项清单,纳入营商环境事项管理,定期进行政策兑现效果的第三方评估

第三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要改变营商环境,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企业家是“主人,自己是“店小二的服务意识,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提高干部队伍能力专业化水平,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清单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标准推进“办事方便”建设,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人员配置从审批环节向监管环节转移,优化监管流程、规则和方法,提高监管透明度。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建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共享的电子政府。加强政府内部机构和职能的优化整合,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健全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政府部门效能评估制度,加强效能监察,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

推行政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区、街(乡)、社(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编制政务服务标准化和需求侧指引,规范事项名称、权力类型、申报材料、内部流程等实施要素,取消无法律依据及兜底材料,审批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70%以下,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次不用跑”。

章 全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推进国资国企、开发区、投融资、人才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持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强化考核功效,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性支撑作用。重点推动近海控股集团、文旅集团等一批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向新兴产业、新基建、城市基础设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鼓励国有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深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现国有独资全资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格局。分类授权放权,优化出资人代表机构履职方式。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推行集团层面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和薪酬差异化制度。

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厘清监管机构与所监管企业权责边界,确保国有企业享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和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外派财务总监制度,建设国资监管工作平台,统筹管资本要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推进近海经济区改革

推进经济区管理方式改革。坚持“大部制、扁平化、减层级、提效能”的原则,深化“两剥离、两加强”改革,明确边界、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沈阳近海经济区(含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水平。突出开发区管委会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主责主业,优化整合党政机构设置和管理部门职能。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

推进开发区运营机制改革。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深入推进“管委会+平台公司”改革,提高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水平,将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场承担。推进运营平台公司整体上市

完善开发区分类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开发区党政班子的绩效考核,突出主业考核、差异化考核。设定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等效益考核指标,提高开发区集约化发展水平。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实施开发区监测评价。

第三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继续推进“多规合一”,切实由项目主导向规划主导转变。深化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行清单制管理,优化审批流程,优化重点环节,实现清单外无事项、流程外无环节、平台外无审批。创新投资方式,推动设立新兴产业基金和数字农业投资基金通过共同设立产业子基金、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创新融资机制。创新完善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高度市场化的政府性担保平台运行机制和风控机制。建立项目分类融资机制,公益项目以财政预算拨款资金进行直接投资和“一般债”方式;兼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的项目,采取“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探索土地综合片区开发模式,建立“轨道交通+土地开发”的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广泛募集各类资金,用于新的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将闲置的经营性资产和非转经资产、存量国有股权注入融资平台,增加经营收益。

第四节 有效推进街道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特色镇街节点推动。推动镇(街道)做好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营商和人居环境,突出城市街道、城乡结合街道中心镇为主的差异化内容,坚持分类施策推进合镇并街工作,依据区域特色,深入推进发展一镇(街)一业”“一村一品,特别是要发挥个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乡村振兴有效举措,推动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聚焦限下企业,推进企业增资扩产、小升规、个转企,建立与开发区互补的经济发展体系,强化属地统计职能进一步将存量国有资产的处置权下放给属地街道,不断完善以激励性为主的考核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的奖励办法。

第五节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启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社会各界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持续深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村集体建立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用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等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实现农村资源资产的优化配置


第三篇 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充分利用辽中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面向东北亚,接驳“一带一路”,实现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特色融合,打造社会、经济与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秀美新辽中。

章 保持战略定力,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优化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以“产业生态体系”为思维载体,依托“产业集聚—产业生态—产城融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融合,引领产业和城市时序上同步规划、空间上融合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打破区域界线,开展跨区域合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强链、补链、延链,进而完善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强化产业的空间落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将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加快构建覆盖“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循环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军民融合、汽车后市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生态文旅健康、现代都市农业”等八个领域的产业生态体系,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并重,不断孵化培育出原创新兴产业,成长出一批作为行业引领者的独角兽企业群体,在行业内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地,重构辽中区战略竞争优势,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第二节 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

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五大地理标识和区域性农产品优势,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推动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与其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市场化收购调运、仓储物流和应急供应体系。重点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以“辽中肉牛”为代表的畜禽加工产业链;以“辽中大米”为代表的稻米加工产业链;以“辽中鲫鱼”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以“辽中葡萄、寒富苹果”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辽中白酒”为代表的白酒原料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力争到2025年,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制品产业聚集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从2.3:1提高到2.8: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67.5%提高到80%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专栏3: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项目

肉牛养殖产业园项目、狐貉貂冷鲜料加工项目、现代农业研发服务科技园区、年产1万吨蔬菜制品加工项目特色农业文化产业园项目、精细农产品加工园部分道路与排水工程、6000万只肉鸡屠宰出口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发酵性豆制品加工项目、辽中区玫瑰小镇产业化项目、年产30万吨全价饲料智能化工厂项目、加热食品设备机械生产项目。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

做强做优制造业。重点发展五大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作母机制造业、高技术农业机械和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辽中区将持续推动“科技研发贷”“政银保”“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利息补贴”等政策或措施,强化政策落实和兑现,发挥政策支撑和保障作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为吸引外地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提供重要条件。

专栏4: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重点项目

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以汽车产业项目为依托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商用车、特种车、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通过积极引进卡车整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构建更加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沈阳西部汽车产业基地。泵阀园三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环保升级项目、仓储设备生产项目。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环保绿色产业

推动循环产业精细化发展。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底线思维,以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德、日绿色循环环保产业实践方式为标杆,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环保产业。重点包括: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规划静脉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废弃机动车、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细分领域;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更新环保产业园,大力发展“污染土壤修复,废水、废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建设、检测与运营服务,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节能环保细分领域;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专栏5:循环环保绿色产业重点项目

沈阳近海经济区环保A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沈阳近海经济区环保B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再生资源产业园项目、废旧塑料再生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建设项目、再生资源合成材料项目、建筑材料生产项目、畜牧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区推进项目、跨区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新材料和精密加工为特色的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先进新型材料基地和零部件先进制造精密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现有材料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拓展高性能材料在高端技术、军工应用领域的技术转变。加大对钛及钛合金、新型建筑材料及复合有色金属材料等项目的引进,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以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孵化平台,促进传统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领域进行转型。

专栏6: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

高档铝合金型材生产项目(二期)高性能钛材加工中心项目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型金属3D打印配套解决工程


第六节 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

培育汽车服务集群。汽车市场由“增量时代”逐步进入“存量时代”。随着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深度开发和挖掘后市场产业价值成为市场发展的重点,汽车后市场成为汽车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力点。辽中区依托沈阳母城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领域优势,紧抓沈阳市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都市圈的历史机遇,助力母城完善汽车全产业链培育,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重点发展汽车文化小镇、汽车赛事、终端门店、配件供应链、维修保养、汽车再制造等细分领域。

专栏7:汽车后市场重点项目

表面精饰产业园项目新能源汽车及公交车运营项目车辆安全监控指挥中心系统项目。

第七节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产业

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提升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能级,构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业基地和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以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为代表,发展茨榆坨、杨士岗商贸产业,适时对茨榆坨、杨士岗等专业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坚持产品定位,扩容空间,提高全国知名度及影响力,扩大货源地及销售区域,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专业市场。

专栏8: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产业重点项目

    沈阳综合保税区铁路货运专用线建设工程、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项目、沈阳近海商贸物流产业园区项目、快递供应链总部基地建设项目。



第八节 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健康产业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独特的水系资源和生态资源,突出生态、湿地、温泉、人文、历史等优势,挖掘辽河文化、满清文化、红色文化根基,在“蒲河城区两岸”,重点打造具有互动性、体验性、智慧型、夜游型的城市文化客厅、城市休闲空间、生态休闲绿洲、都市文化活力中心。强化文化载体建设,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建设多功能的城市滨水文化旅游景观带,形成贯穿辽河、蒲河、浑河和珍珠湖的“三河一湖”自然文化景观,展现辽河蒲河生态文化,规划建设做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形成文旅新地标。实施“文化+”策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装备制造、体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实施艺术精品工程,着力在“蒲河辽河湿地沿线”,重点打造水上娱乐、体育休闲、湿地观光、温泉康养、乡村度假、田园原生态大地艺术、农事体验等项目。探索“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等新模式,开拓冬季旅游市场培育高端文化展会,高标准举办国际化程度高的文化产业展会,提升辽中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专栏9:生态文旅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依托“一河两湖两泉”,形成“一带两轴三心四区”空间布局。“一河两湖两泉”:即蒲河、珍珠湖、芳汐湖、靠山屯温泉和世外桃园温泉。“一带两轴三心四区”:即“一带”,西起珍珠湖东至京沈高速高花出口12公里的田园都市景观带;“两轴”,潘乌公路发展轴、珍珠湖景观路发展轴;“三心”,湖区旅游观光中心、休闲农业旅游中心、温泉康养中心;“四区”,珍珠湖民宿体验区、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温泉康养度假区、水上运动冰上运动区等。包括温泉高端康养示范项目旅游度假配套项目休闲养生园项目、蒲河欢乐谷旅游项目、珍珠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蒲河源尾文化旅游项目、辽河国家公园项目、综合文博馆项目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项目、乌伯牛环城水系工程



第九节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农业智慧化和精准化水平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沈阳现代都市圈的独特区位优势,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批优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保障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壮大粮、肉、果、蔬、鱼、花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建设全省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种功能并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形态,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支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引领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新城区。

第一节 促进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以沈阳市城市副中心定位为指引,以沈阳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载体,参照北京雁西湖发展模式,谋划和创建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副中心。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新能力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创新条件好、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园区。加强与浑南高新区、铁西中关村园区等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合作共赢。鼓励各类创新载体借鉴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加强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转化为方向,建设创新平台载体,瞄准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着力建设创新核心区。

第二节 着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介”高度集成融合。深入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辽宁增材研究院等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化形式,建立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加快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院所在辽中区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大幅提高吸纳先进创新资源的能力。支持在沈阳市的高校学生以及留学生来辽中区创业兴业。

健全企业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关键问题,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开展“产学研用”协调创新改革试验,加强创新资源间的协同配置与效应,推动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强军民创新资源融合。打造推进以企业为承担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服务体系,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重大项目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深化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园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

第三节 重点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促进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的对接,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在新产品应用、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性科技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中的研发设计部门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研究中心、专业设计公司等市场主体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鼓励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构建双创孵化生态。全面提升“创业苗圃+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新模式,加快创业孵化机构专业化发展,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完善高效便捷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服务的衔接。

积极营造双创氛围。通过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聚集、整合、优化配置区域创新创业要素,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加大对双创主体帮扶。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培育、树立一批具有辽中特色创新文化的创新创业典型企业及人物,将辽中打造成全市双创新高地。

第五节 推进人才建设与管理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在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家团队和顶尖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与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评选平台沟通联系,对入选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中的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在社会保障、信息咨询、户口转迁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人才交流、产品对接、成果转化的高品质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扶持培养力度,建立较为完备的人才成长制度,把引才、引智、引资、引商、引企业紧密结合,支持优秀企业家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对列入培训补助计划的项目给予资助,组织和推动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交流培训。

专栏10:科技创新发展

重点创新基地:培育辽宁增材制造研究院型产业研究机构3家,科技创新中心3家

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产业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重要创业基地,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50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100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章 提升产业能级,塑造沈西工业发展带

辽中区依托沈阳近海经济区和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围绕铁西中德园、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溢出,塑造沈西工业发展带。实施制造业倍增计划,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到2025年,形成制造业支柱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以上,在解决“老字号、新字号”问题上为全市作出示范表率。

第一节 构建新型工业拓展区

持续优化制造业结构。发挥金融、科技助力作用,加速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环境链的融合,产学研融合,助力产业能级提升,着力培育和放大现有龙头企业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补链、扩链、强链,实现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生态化发展。

提升产业园区能级。着力在绿色循环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领域率先突破,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汽车后市场等产业发展,以“一区多园”促进工业园区转型为抓手,推动沈阳近海经济区各园区自主创新和品牌化发展。加快生态循环产业园A、B区、泵阀园等整体转型,实现园区规划更新,推动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四新”经济。到2025年,努力形成5个产业链较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产值2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第二节 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赋能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赋能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辽中高质量发展。将高端产业集群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成长性产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培育。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循环环保、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细产品领域,丰富产品内容。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技术溢出和产业溢出效应,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技术含量,培育标志性产品和行业,加快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第三节 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

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地。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30%。重点发展“大数据与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与健康、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先进环保、未来产业”等10个领域,实现产业业态更新。深度融入产业生态,通过“产品+服务”形式实现高端应用和价值链延伸,推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食品与生物制品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沈西工业发展带”。

专栏11: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

行业类别

发展重点

2025

发展目标

绿色、循环、环保产业

以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引进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在近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研发生产高品质、低污染、节能耗、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打造北方循环经济、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基地。为适应汽车、电子、家用电器、航空、航天工业、建筑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实行集中生产、污染集中治理,形成品质高、产业聚集的表面精饰环保园区。

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对接铁西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承接铁西装备制造业基地功能,提升沈西工业走廊产业能级。推进传统铸造、锻造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高端成套技术装备、通航零部件等高端制造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智能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强化精密铸造、锻造等高端配套项目的引进与研发。全面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互联网+,努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拓宽产业领域,努力争取在轨道交通制造产业上取得进展,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打造沈西工业走廊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实现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汽车与汽车后市场产业

发挥辽中汽车产业基础和优势,依托沈阳支柱产业,提高燃料电池、氢能新能源汽车、节能型汽车产业质量和汽车后市场发展水平,从生产、加工、展销、教学、研发、服务、赛事、汽车小镇等领域贯通汽车全产业链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办汽车学院研究院(所)、车辆实验室、实习基地、专家公寓和工作站,全面构建区域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食品与生物制品产业

重点发展休闲食品、肉蛋奶为原料的居民刚需型食品以及高端营养食品;重点发展生物制品、抗体药物和现代中药制品,加快培育医疗器械、康复护理等领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强沈阳市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新材料

产业

依托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联盟,重点推进3D打印装备,航空智能制造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航空零部件新工艺的研发和批量制造、机器人产业生产与研发等高端技术应用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发展。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进一步集聚龙头企业,建设成为沈阳市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八章 聚集资源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圈服务业基地

立足需求侧,以促进消费升级为统领,辽中区努力建设沈阳现代都市圈服务业基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发展,稳步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效益提升。

第一节 增强服务经济新动能

加快服务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商务商业、金融保险、创意设计等服务发展,增强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商贸物流、文体休闲等服务功能。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农业融合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高端要素聚合、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辽中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0%,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40%。

第二节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特色功能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新兴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近海商贸物流园区、综保区跨境电商基地建设,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制造业配套协作服务中心,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近海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辽中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专栏12:重点发展的生产性和新兴服务业

行业类别

发展重点

2025年发展目标

现代物流

发展公路、铁路、快递、保税、大宗物资等大重点物流领域,培育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实现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科技服务

培育发展软件开发、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管理、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外包产品研发、品牌推广等业务。高质量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研发机构,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实现总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左右

商务服务

鼓励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策划、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培育本土商务服务业企业,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机构。

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7.5%。

电子商务

推动商业模式和营销网络创新,支持企业采用O2O、B2B等形式在辽中发展壮大,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壮大农产品农村电商平台。

销售额达5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

第三节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知名连锁企业和品牌,加快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和老字号品牌,适度发展购物中心、时尚百货、时尚品牌专卖店等专业类、综合类大型商业设施。提升蒲河、辽河生态旅游品质、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重点开发建设休闲康体、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生态体验、农家度假等文旅项目,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休闲旅游、温泉度假、滑冰戏雪、水上娱乐等业态,促进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服务业。加快发展家庭服务、康复养老、旅游健身、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等新型消费服务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平等竞争,支持家居、服装、白酒等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促进流通服务转型发展。完善基础性居民服务网点建设,促进生活服务设施便捷化、网络化发展。增强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

专栏13:重点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

行业类别

发展重点

2025年发展目标

休闲旅游

按照规划“一城”开发“两带”建设“四区”打造“八大品牌项目”的总体部署,丰富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湿地生态旅游、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创建级旅游度假区,提升辽河、河休闲功能,有序推进温泉、冰雪旅游开发。

旅游收入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5%以上。基本建成蒲河休闲文化旅游带、辽河生态文化旅游带

商贸流通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合理规划发展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做大做强服装、白酒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推进建设油品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心。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住宿餐饮

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家政服务

大力引入和发展家政服务新产品、新市场,支持创办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企业。

培育形成家政服务知名品牌2家

健康养老

大力发展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消费点等老龄产业。鼓励发展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

新增100张以上床位养老机构不少于20家。

文化教育

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业,支持培训机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提供较为完备的社会性教育服务。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服务市场


第四篇
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征程。辽中区以培育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副中心为统领,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增强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畅通跨行政区域协作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的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支撑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形成协同开放合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九章 构建“一核两带三区”总体空间发展布局

坚持组团式、片区化、紧凑型发展理念,立足辽中自然人文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逐步形“一核两带三区”总体发展格局。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类红线,促进各类规划的空间协调,加强对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的管控。通过转型升级、融合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共生。

一核。近海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区。包括新城区、老城区以及茨榆坨新市镇,向东发展衔接沈阳母城。打造生活城市、产业城市、文化城市,发挥城市以及新市镇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职能,体现民生福祉,宜人宜居宜业。

两带。沈西工业发展带。依托母城、融入母城、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打造沈阳西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基地。蒲河生态景观带。发挥辽中区水系密布、生态优化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都市农业以及体育健康、都市休闲和文化艺术生活圈。

三区。辽河湾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辽中南部现代农牧功能区、环珍珠湖文商旅功能区。依托辽中区现有蒲河辽河等水系资源,科学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构建沿河沿湖特色产业带,促进新市镇(中心镇)、特色村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功能区。

第一节 构建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

坚持交通引领、以产兴城、城园互动、集聚发展,加快构建“一区四镇”城镇组团,带动城镇与产业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都市区组团。提高城市品质,引领“蒲东、蒲西、城郊、近海”向蒲河带状结构组团式拓展,加速都市区各板块间的连接融合,进一步提升辽中区核心城区发展能级,增强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体现社会民生功能,打造智慧城市、特色街区、公园绿地、健康饮食,注重辽中区城市建设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和谐,实现宜居宜旅、互联互通。

新市镇组团及若干特色村。加快建设“杨士岗、茨榆坨、满都户、肖寨门”4个中心镇以及培育引领若干特色村。坚决贯彻执行《沈阳市辽中区中心镇总体发展规划》,按照“镇区共建、资源共享、分级管理”的原则,将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的镇,培育成为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专业特色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以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为牵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特色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

发挥辽中区是辽宁省地理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方式,优化重点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向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做优商贸流通集散地,加快城市核心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城区经济,提振城区活力。围绕发展平台经济、高端服务、创意创新、数字经济等功能目标,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各类中介组织以及商务办公、商务服务、科技信息、会展、高档宾馆等,配备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店,并在中心城区周围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街群,成为全天候、智能化、生态型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做强新兴工业拓展区,培育近海口岸新城。重点发展近海经济区和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发挥交通网络、土地资源优势,主要发展绿色循环环保产业、增材制造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生产服务型枢纽物流产业等领域,构建新兴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建设对全市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沈阳新兴工业拓展区。加快推进综合物流中心、陆海空港联运综合物流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综合保税物流、口岸枢纽物流服务龙头企业,促进近海口岸功能提升,积极拓展近海口岸经济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做精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一岗四堡”组团打造泛珍珠湖文商旅功能片区,即杨士岗文商旅中心镇和环珍珠湖周边的冷子堡、刘二堡、养士堡、潘家堡4个镇,重点发展水稻、水产、果蔬。突出生态、湿地、温泉等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度假,开发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依托“一河四镇”组团发展辽河湾高效生态农业功能片区,即满都户高效生态农业中心镇和牛心坨镇、老大房镇、大黑岗子镇3个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建设优质水稻、玉米、果蔬种植基地,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依托“一门三房”组团建设辽浑蒲现代农牧功能片区,即肖寨门现代农牧中心镇和六间房、朱家房、于家房3个镇,突出畜牧养殖、水稻、蔬菜、花卉种植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构建天蓝水秀的生态空间

辽河、蒲河等流域及湖泊湿地,是辽中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构建“两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湿地、辽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为重点,增强生态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两大生态走廊。辽河国家公园生态走廊和蒲河湿地生态廊道。加强辽河、蒲河等水体及两岸保护范围内水质保护,加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维护、保护、恢复和监测,强化辽河、蒲河特殊物种保护生态圈陆生农作物和水生动植物的保护,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合理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人与自然教育基地和城市湿地研究中心,设计高品位、高质量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参观游览科普等旅游项目,开展国内外湿地科学考察观测研讨,让生态副中心名副其实。

多个生态点。加大城区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水公园、观鸟平台、大地艺术体验点等若干生态点的保护开发力度。根据生态点的类别,强化生态资源的涵养、保护与修复,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

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立足沈阳城市副中心定位,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切实完善城市功 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做好总体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进行战略空间留白增绿,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和独特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城市环境。

第一节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畅通互联。以加快补短板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交通投资,做好精准调控,加快近海客货铁路建设,推进沈辽轻轨建设步伐,全力助推沈阳地铁1号线西延至辽中城区,保证沈西产业大道和西部出海通道的通行能力,加快京抚绕城线、沈环线道路及蒲河北桥改造工程、“四好农村路”PPP工程、辽大绕城线新建工程、城区道路硬化亮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扩展公交线路的衔接范围,完成中心城镇、重点园区的路网建设,完成城区巷路硬覆盖建设,加快沿线各村旅游度假配套项目,全面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专栏1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西延至辽中城区地铁3号线西延至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

产业通道:近海经济区链接中德产业园、链接营口港、链接盘锦港、乡村农产品流通通道、休闲旅游通道。

链接母城的快速公交(BRT):计划开通一条线路预计走向区政府—近海管委会—铁西宝马—沈阳站—市政府所在地的快速公交路线。

区域内微交通(内环线):计划开通两条环线(乡村旅游环线、近海产业环线)。

重点工程:冷子堡镇客运站改造工程、“四好农村路”PPP工程、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京抚绕城线新建工程、京抚线改造工程、沈环线道路及蒲河北桥改造工程、高速公路出口及铁路站场连接线新改建工程、潘乌线改造工程、辽大绕城线新建工程、辽大线南门至六间房段改造工程、辽满线卡力马辽河大桥及引道工程、沈环线满都户大桥改扩建工程。

第二节 完善城乡公用基础设施

加强公用基础设施保障。坚持适度超前、总量平衡和应急保障并重。加快城区集中供暖、供气、供水、治污、文教、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事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将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集于一体,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电网结构、运维管理、供电服务、调度控制等专业的管理水平,全面实现66千伏电网环网供电。在10千伏电网方面,在安全可靠运行和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建成以“单元制布局、精细化保障、便利化接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配电网,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全面提高电网的供电质量。加快太阳能、风力、沼气、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推广普及,提升储气能力,推进清洁供热,提高清洁能源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使用率。

专栏1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新老城区及184个行政村的日常保洁及垃圾清运工作;城区及农村垃圾场、转运站、收集站、公厕管理以及后续焚烧处理工作。

   环卫设施更新项目:拟更新8吨垃圾挂桶车1712立方金刚翻斗自卸车1718吨垃圾压缩车2240升铁质垃圾桶4万个。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硬化、亮化项目:建设村内道路804公里、边沟40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00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内垃圾分类试点项目:为部分垃圾分类试点村及蒲河沿线配置电动三轮保洁分类车400辆、3立电动保洁车2辆、30升户用垃圾分类桶10万个、240升户外垃圾分类桶1万个。

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新建17处以镇(街道)为主体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1处(吴家屯水厂)集中式供水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修建蓄水方塘、绿化草木种植、甬路、排水涵等,共涉及5个镇。

杨士岗镇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涉及佑户坨社区、杨士岗社区、德兴堡村、靠山屯村、前尖山村、三王堡村、腰堡村、金海堡村、后尖山村

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工程:建设内容为北二路、政府路、中心街、商业街、新兴街、东环街、建设街、新华街、北一路、南二路、堤脚街、西环北街、西环街、南环路14条道路的雨污管网分流改造

敖司牛66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改造66千伏架空线路2.55千米。

老大房66千伏输变新建工程:新建66千伏线路,路径由220千伏孙家变起,向西北走线接入老大房变电站。

配电网10千伏网架完善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11740.16千米。

66千伏老观坨变电站至代家房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建工程:新建66千伏线路,路径由66千伏老观坨变起,接入代家房变电站。

66千伏代家房变站扩建工程:改造66千伏输电线路1条,新建66千伏变电站1座。

第三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水利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保民生体系,巩固和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用最严格的管理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建立健全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基本建成生态水利和高效农业一体化体系,保证水利设施发挥更大的效益。

专栏16: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蒲河整治(辽中团结大闸--沈新辽排干回水堤段)工程移堤改线3150米堤防加固16046米。

乌伯牛回水堤年家屯防洪及生态蓄水工程新建7孔闸一座,堤防加固600米绿化及附属工程。

团结大闸维修改造项目:办公楼维修、院内地面硬化、续建围墙及护坡等。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浑河、蒲河护岸共7处。

第四节 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实施城区更新改造。优化总体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逐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提升公共配套水平,塑造文化品味,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提质增效。统筹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提质。探索织补城市、微改造等新模式,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升老城人居环境,实施城区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中心街改造工程、北方路沿线改造项目等项目。推动新城产城融合,加速引导金融商贸、农贸市场等服务业布局新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生产生活功能,承接老城功能转移和人口疏解,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交通体系,打通区内“断头路”“瓶颈路”,畅通路网微循环,增加停车场、停车位供给,提高公交线网密度、通达深度、运行速度。滚动实施供水、供气、供暖管网改造,积极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增强污水收集处理、城市排水防涝功能。

第五节 提升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构建智慧城市新体系。以打造智慧政府为引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科学规划教育、医疗、便民政务、公共交通、日常生活市场、停车场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互联网+城市管理”体系。优化升级新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重点区域5G网络的连续覆盖,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享杆塔资源,提升通信设施共享层级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资源体系。拓宽城市治理、政务服务、交通组织、安全监管等公共信息平台应用,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构建“大城管”体制,逐步向镇域延伸覆盖,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

第五篇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

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辽中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农业资源要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稳定粮食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使天更蓝、水更清,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第十一章 实施数字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数字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切实保障农业做优、农村建美、农民变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节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以粮油、果蔬、肉制品、禽蛋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集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园区,打造东北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产品交易与物流基地。

数字农业示范带和休闲农业景观带。在十大线公路沿线两侧,北起冷子堡镇,南到于家房镇,包括冷子堡、养士堡、城郊、蒲西、蒲东、六间房、朱家房、于家房等镇(街道),绵延50公里,贯通南北8个镇(街道),建设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展示长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北方都市农业示范带。在蒲河流域沿线,包括刘二堡、冷子堡、养士堡、潘家堡、蒲西、蒲东、六间房、肖寨门、朱家房等9个镇(街道),围绕打造“沈阳休闲后花园”的目标,以建设蒲河生态休闲农业景观带为核心,开发珍珠湖至滨水新城蒲河生态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休闲旅游与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有机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自然环境优美的特色生态景观,规划建设湿地运动公园,打造北方生态休闲农业景观带。

特色果蔬林果休闲聚集区。绿色果蔬经济区。以养士堡镇和冷子堡镇为核心,辐射刘二堡、潘家堡、城郊、六间房等镇(街道),重点发展绿色、有机果蔬和特色花卉,打造北方绿色果蔬出口生产基地。生态林果经济区。以满都户、牛心坨、老大房、大黑等四镇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发展林果产业,推进优质生态升级版“寒富苹果”生产及加工产业发展,建设出口创汇基地,打造林果生产、林下经济一体的生态林果经济区。休闲农业经济区。以珍珠湖为载体,在“一岗四堡”区域,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景观湿地体验等农业新兴业态,建设集生态农业观光、生态美食、农事体验、开发高新科技农产品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庄园经济,实现珍珠水城与滨水新城联动发展,提升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档次。

第二节 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

按照强链、补链、延链的要求,依托5个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葡萄、大米、玫瑰、鲫鱼、寒富苹果+辽中肉牛+白酒”的“5+2”七大特色主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

建好“四基地”。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绿色水稻高产基地、稻谷精深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做强“5+2产业”。依托“辽中葡萄”品牌,做强设施果蔬产业;依托“辽中寒富苹果”品牌,做强生态林果产业;依托“辽中鲫鱼”品牌,做强淡水鱼养殖产业;依托“辽中玫瑰”品牌,大力发展设施花卉产业;依托“辽中大米”品牌,做强稻谷精深加工产业;依托“辽中肉牛”品牌,做强牛产业;依托“辽中白酒”做大做强原料白酒产业。

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和农村电商发展。以“人口聚集、交通方便、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市场服务于百姓的理念,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已经在部分镇(街道)形成一定规模的蔬菜、家居、建筑、花卉、活畜禽、粮油等专业市场进行科学规划,促进提档升级,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同时,加快促进辽中区农村电商建设驶入快速路,着力打造电商村,培训电商人才,推动电商示范、电商产业园、电商平台、电商品牌等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数字农业农村

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按照现代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要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为依托,坚决贯彻执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释放数字红利。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融合发展,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到2025年全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蔬菜、肉蛋奶、水果、花卉、水产品产量进入全省前列。

专栏17: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领域

行业类别

发展重点

2025年发展目标

高效特色

农牧渔业

主要发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都市农业,打造绿色、标准、规模、产业化的农产品基地。

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65万吨。果蔬100万吨、淡水鱼15万吨、饲养肉蛋鸡5000万只、肉牛50万头、生猪出栏200万头、白酒15万吨。

数字农业

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集成应用开展数字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电商工程。

互联网普及率95%,数字经济占全区农业增加值的45%。综合物流成本减低25%,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16亿元。

农产品

精深加工

重点围绕粮食、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聚集区2个,产值50亿,培育10个品牌。建500吨冷库10座。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培育产、加、流、体、电一体的示范项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项目。

建设高标准采摘园30个,休闲农业示范区5个,发展乡村游精品项目3个。吸引游客500万人次。

农业(粮食仓储)

占地500亩,新建5万吨的粮食仓储库20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办公用房等附属设施建设;配套建设2座烘干能力为1000吨/日的烘干塔及配套设备购置安装。

完成具备100万吨储存能力的现代化仓储库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成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探索建立农民持有的集体股权流转、退出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股份权能。2025年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改革的涉农村(居)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进一步探索“三块地”改革。稳妥推进国家批准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农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一步落实宅基地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支持乡村盘活闲置农宅,吸引社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乡村文化创意、智慧数字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保障农业做优、农村建美、农民变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稳定扶贫成效,拓展脱贫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完善全过程动态管理。实现从精准识别、精准匹配、精准管控、精准帮扶、精准服务到精准评估的全程统筹。建立“回头看”“回头帮”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产业与扶贫深度融合,鼓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支持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健全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低保兜底。加强医疗保障,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 100%。实施教育资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7%以上。强化住房安全,全面消除农村住房安全隐患。

第十二章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把生态环境作为辽中区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禀赋优势,落实国家和省级、市级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并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有关政策做好衔接最大限度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形成良好生态运行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土地资源减量化高效利用,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道路,建设河里有水、水里有鱼、天蓝水绿的美丽辽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节 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实施严格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抗霾攻坚,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升绿色能源、新能源使用比重,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建筑、交通等领域大气污染管控。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水资源全过程管理,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排污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治理。推进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强化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开展“房前、路边、水旁”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城市绿地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完善绿地生态系统,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第二节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

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与保护。全力做好生态管控、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河流湿地保护。加强辽河、浑河、蒲河生态保护,强化蒲河湿地整体性保护,重点突出水文水质、河道岸线及外围环境的管控,加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加强珍珠湖、蒲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空间的管护,抓好辽河封育工作,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生性、稳定性和平衡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大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生态修复和近自然林培育,实施造林工程,恢复林地植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以蒲河湿地公园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布局。

第三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升级改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生态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创绿”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倡导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社会风尚。


第六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相互促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十三章 促进区域协同合作

围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拓展投资空间,加强贸易创新,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一节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

加快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重点深入推进京沈对口合作,强化与北京顺义区、天竺综保区等区域对接,推进辽宁-江苏等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以近海经济区为载体,策划“飞地”空间,建设高质量投资载体,大力发展高端先进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新型材料、智慧产业,积极引导绿色、特色、活力发展,鼓励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辽中振兴近海经济、飞地经济、循环经济和枢纽经济,加快建立区域合作园区。

专栏18:区域合作园区

区域协调合作园区(A区-京津冀飞地经济园):重点关注领域包括: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医药产业、批发零售业、服务贸易业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

区域协调合作园区(B区-长三角飞地经济园):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在线新经济等。

区域协调合作园区(C区-粤港澳大湾区飞地经济园):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家居业、金融贸易、高新技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

第二节 积极拓展协同合作

深化地区协同发展。加强与铁西、沈北、浑南等沈阳市其他兄弟县区飞地经济合作,推进产业链条协作和企业配套合作,加快推进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促进辽中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区域发展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十四章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复制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成果,积极推进近海口岸新城建设。以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口岸为载体为依托,以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为基础,带动贸易、加工、仓储、产业合作、商贸金融、交通及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发展,促进区位、政策、开放三大优势充分显现,吸引一批实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前来辽中投资兴业,让近海口岸新城经济释放出越来越大的潜力和活力,力争把区位优势、口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从而整体推进辽中区对外开放合作。

第一节 加快推进近海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建设现代国际化物流枢纽园区。主要依托近海客货联运火车站(货运枢纽),全力建设高效衔接沈阳航空港、沈阳陆港及沿海港口,实现“公、铁、海、航”多式联动发展的现代国际化物流枢纽园区。积极引入中铁物流、中储智运等国内网络货运领军企业,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与沈阳西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沈阳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支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经贸、智能制造、国际科创等临港产业,成为沈阳港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并与沈阳港一同建设成为内陆一类口岸,纳入国际陆港序列。

第二节 扩大近海口岸新城开放力度

积极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口岸服务平台。依托沈阳综保区(近海园区)政策和区位优势,紧抓沈阳自贸片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中东欧“17+1”等契机,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国际化战略,深耕与日、韩、俄等高端产业合作和对外经贸合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商贸流通业、商贸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聚焦中东欧国家及欧美国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坚持“引进”与“输出”并重,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形成国际化产业配置,完善国际化软环境,形成对外开放新引擎,规划建设三个国际合作园区,深化对外交往。筑牢人文交流合作桥梁,扩大国际“朋友圈”。继续实施“结知名友城,打造百城之好”计划,不断深化与国际友城务实合作。

专栏19:国际合作园区

近海国际物流枢纽园主要依托近海客货联运火车站(货运枢纽),全力建设高效衔接沈阳航空港、沈阳陆港及沿海港口的国际化物流枢纽园区。实现“公、铁、海、航”多样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园区。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与沈阳西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沈阳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支点,成为引领带动沈阳市建设东北亚物流枢纽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之一。

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高端多功能保税仓、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保税展馆中心等,引进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咨询服务等企业入园发展,开展跨境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保税仓储物流、口岸作业、代理报关报检等业务,提供通关、仓储、物流、退税、外汇、金融、保险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逐步形成专用码头、前店后仓、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

国际专用车产业园(国际合作):通过积极引进中东欧以及日韩国际卡车及特种车生产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为沈西工业走廊汽车产业提供生产及配套服务。“十四五”时期,激活金杯卡车项目,引进国际著名卡车整车及特种车生产企业,建成辽宁地区商用卡车及特种车生产基地及特种车展览交易中心。


第七篇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共享振兴成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第十五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健康辽中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建设幸福辽中。

第一节 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充分抓好城乡居民增收,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完善就业服务制度。依法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城镇拓展就业渠道,农村强化就业吸引力”的思路,建立健全就业登记、政府购买服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就业群体继续教育培训、就业信息发布以及就业服务统筹管理等就业制度,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

突出重点群体促进就业。推进多元化全方位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援助。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形成覆盖广泛、面向全社会的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进一步形成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保障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困难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残疾人服务和就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抚恤优待保障机制,规范待遇标准。发挥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做好烈士褒扬工作。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体系。强化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创新改造模式和融资渠道,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综合整治,着力解决老旧居住小区配套标准偏低、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支持居民的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节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增加学前教育投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集团办学,深化教育联盟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构建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格局,提升高考上线率和名校录取率。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互通衔接,推广“双元制”教育模式,拓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教育体系继续向老年教育、向家庭教育推进,向社区推进。积极引进大学分校落户辽中,填补我区高等教育空白。到2025年,全区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保持在80%以上;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100%;创建优质特色高中2所;巩固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推进卫生健康优质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四大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增强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信息化,巩固完善医共体建设。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院前急救体系。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推动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全区人民健康。

推进文体健康设施建设。文化方面。建设辽中区文学艺术馆、雕塑广场、图书馆、科技馆、社区和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体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体育方面。建设体育健身公园,提升辽中城市的功能品质和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功能。推进社区、村屯基层健身设施建设。推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组织体育赛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力打造体育强区。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充分保障妇女享有充分就业、参与政治、安全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权利。加大儿童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福利保障、安全保护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不同儿童群体公平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辽中区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7‰以下。

加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加快推进残疾人美好生活进程,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政策,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帮助残疾人与全区人民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第四节 推进民政福利事业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支持老有所为。进一步支持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抓好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会机构、社区相结合的医养康养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民政事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地名地址标准化建设,依法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工作,做好辽中区管理界线界桩的日常维护工作,积极推进镇改街道试点工作。发展节地生态葬式,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农村散埋乱葬治理。认真做好高龄老年津贴和残疾人补贴审批、发放工作。

第十六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深化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注重家风家教建设,选树宣传辽中好人等道德模范典型,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努力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工作机制。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健全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完善创作生产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供给。以蒲河水系为轴线,布局一批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示范样板。积极建设近海新城现代时尚创意文化区、西部传统特色历史文化区、蒲河滨水休闲文化区三大片区。推动居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文化与经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档案事业发展。

第三节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聚“文化+”新动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文化市场体系、要素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拓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沈阳旅游休闲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拓展文化与创意、互联网、科技等融合发展领域。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引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推进地域文化活动国际化、市场化,着力打造1-2个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

第四节 建设独具特色文化城区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区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满族文化村、三清观等民俗文化品牌,培育民间剪纸、字画、曲艺等艺术文化,加快明代“驻兵营寨”、辽代郡府、明代边墙、敖司牛录满清文化等规划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广泛运用传统纸媒和新型媒体,讲述“辽中故事”,提升知名度

第十七章 着力建设平安辽中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筑牢安全屏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设平安辽中

第一节 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维护市场主体公平准入。以政务诚信为主导,商务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积极推进“信用辽中”建设。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和束缚,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维护公平正义,净化社会风气,坚决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人心的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第二节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应急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推进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增强打击、防范、控制能力,加强社会安全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节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建立完善食品、药品防控体系。对食品、药品、农产品不安全行为实行“零容忍”监控打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主要农产品实行产地登记制度,建立可追溯体系,强化餐饮服务行业食品留样备查和应急处理制度、药品出入登记检验制度。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防控工作,建立快速反应处置机制,落实信息报送和应急响应机制,做好各类突发情况下的应对预案和人员、物资应急处置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具有辽中特色、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构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和社会共治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加快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建设“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和谐社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创新,着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五节 全力推进法治辽中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健全全面依法治国制度机制,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辽中建设全过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机制,完善对合法权利的司法保障,健全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推进全民守法,构建完备的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以《民法典》学习宣传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八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实现“十四五”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强大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严格履行政府职责,统筹一盘棋,合力抓落实,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加强考核监督,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五年发展蓝图。

第十八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具体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巩固党政机构改革成果,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布局。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注重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发扬斗争精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切实形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健全正向激励体系,完善容错纠错、规范问责等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严明纪律规矩,构建监督体系、推进治理体系,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十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实施规划监测评估,确保《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助力提质增效。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助力提质增效,并保持政策稳定,统一标准执行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十四五”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增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农村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统筹资金投入,做好辽中建设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创新规划编制,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分工落实,分解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明确实施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确保全面完成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强化规划监测评估。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的滚动循环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提高规划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加大对“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准确解读行动纲要和相关配套政策,提高社会知晓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提高社会参与度。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施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的生动局面